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跨境电商支护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跨境电商支护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麻烦哪位专家解释一下"汉萨同盟"具体是怎么回事?同盟意义何在?
汉萨同盟是神圣罗马帝国君权不彰,内部高度自治,而有财力的城市为了摆脱封建领主的剥削和掠夺逐渐独立,为了自保加上增强自身贸易竞争力和效率,组建的一个有共同利益的同盟。汉萨同盟在中世纪后期和文艺复兴早期控制了整个波罗的海绝大部分的贸易和商会。然而文艺复兴时代,欧洲民族国家意识开始出现,加上君权制的强化,还有原始的贸易保护思想的出现,以及汉萨同盟本身制度的松散。因此,汉萨同盟的自治状态开始受到了挑战,最终在17世纪中叶解散。但是自治城市一直存在到拿破仑战争时代,由拿破仑最终结束了自治状态。总的来说这个同盟对于波罗的海和整个西欧的商业发展是很有促进作用的,因为其本身有自己的舰队和军队,这对于行会的贸易路线来说都是有极大的保护作用,但正是因为如此,后期的欧洲国家才对他们忌惮,因为这支军队曾经为了商业利益参与了丹麦王权继承的战争,作为商人可以说一定程度上犯了大忌。后期逐渐衰退则是因为民族国家的重商主义的逐渐觉醒,已经同盟本身的松散,因此也是必然会衰退的。
顺便说起来,汉萨同盟强盛的时代,有些事做得还是比较过火的,比如丹麦王位继承战,还有他们在很多国家的商站其实和租界差不多,圈一块地,君主是无权进入的,并且商站内有同盟自己的军队和领事馆,某种意义上说这也算租界的一个起源之一吧(另一个我觉得是古希腊雅典帝国时期的同盟控制方式,就不细说了)
汉萨同盟是
德意志
北部城市之间形成的商业、政治联盟。汉萨(Hanse)一词,德文意为“公所”或者“会馆”。13世纪逐渐形成,14世纪达到兴盛,加盟城市最多达到160个。1367年成立以吕贝克
城为首的领导机构,有汉堡
科隆
、不莱梅
等大城市的富商、贵族参加。拥有武装和金库。1370年战胜丹麦
波罗的海
地区贸易,并在西起伦敦,东至诺夫哥罗德
的沿海地区建立商站,实力雄厚。15世纪转衰,1669年解体。汉萨同盟源起于海上贸易
北方是北海、波罗的海贸易区,南方是地中海区域。
在北海、波罗的海贸易区起重大作用的是德意志商人。
科隆商人早在11世纪就与英国建立贸易联系,成了吃第一口螃蟹的德国商人。
在他们之后,汉堡、卢卑克、不莱梅等城市商人相继活跃于海上。
13世纪德意志商人在这一贸易区建立了四大商站,它们是伦敦、布鲁日、诺夫哥罗德、卑尔根。这些地方成为他们的据点,德意志商人在这里享有特权,有自己的司法组织,不受当地***管辖。另外,德意志商人还在哥特兰岛上的维斯比建立商站,成为连接东、西贸易的中心。他们将佛兰德尔的呢绒、盐、啤酒运往波罗的海周围的斯拉夫各民族,归来则运回毛皮、蜂蜡、琥珀。
这个组织成为了汉萨同盟的雏形。
到13世纪中期,为了组织起来对抗妨碍贸易的强盗,提供互相保护,形成了汉萨同盟。
汉萨同盟为了垄断商业利益,力图把瑞典、丹麦、挪威的商业也控制起来。14世纪与丹麦发生冲突,进行了长期的战争。最后于1370年迫使丹麦签订了施特拉尔松协定。协定规定丹麦国王如果不能得到汉萨同盟的同意或不承认汉萨同盟的特权,就不可能在丹麦执政。
支持瓜伊多的大使和记者已被委驱逐,为何唯独无视瓜伊多本人?
马杜罗再外交上确实做出了一些“成绩”。
比如和美国以及哥伦比亚断交,同时驱逐了德国驻委内瑞拉大使。并且还对美国的几名记者进行扣押等,这说明马杜罗对西方的不满是日益加深的。
不过这种不满能不能进一步加剧?从而导致西方对他实施更严重的制裁和打压,甚至不惜动用军事手段?
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马杜罗当然要把握好度。这个度是什么?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针对瓜伊多和反对派的态度。
不要以为瓜伊多是一个人在战斗。他可是西方扶植起来的代理人。马杜罗对他的态度,其实就是对西方的态度。马杜罗迟迟不对瓜伊多动手,就是因为西方对他施加了很大压力——一旦敢动瓜伊多,马杜罗将会被西方用最危险的方式来对付。这是美国人说的。
马杜罗这些都忍了,其实木叔还挺佩服他。
从这点上看,他和那些中东的什么萨达姆、卡扎菲、巴沙尔还是不同的。至少目前比较理性。